上海最初推行垃圾分类时,居民们最担忧的问题是:前端分好的垃圾,到了末端是否又会混运?
如今,这个问题已有很好的答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年多以来,垃圾分类在申城已成为新时尚,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居民分出来的垃圾不仅不会混运,部分垃圾回收后甚至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日前,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视察的几家环保企业颇有看点,让代表们看到了活生生的垃圾变废为宝的案例。
不过,市人大执法检查也发现,末端回收利用的技术瓶颈难题已攻克,但一些企业不同程度遇到了“吃不饱”的难题,这背后是什么原因?要迈向更高水平的无废城市建设,垃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还需打通哪些环节?
废旧塑料是垃圾分类的一大细分领域。取出快递后丢弃的泡沫塑料,一度曾面临回收困境:因90%成分为空气,低密度和大体积使得它难以被回收,每年只有30%的废旧塑料被回收利用,剩余的70%被不当丢弃、随意焚烧或填埋。
“塑料回收再生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难,合在一起更难,但我们创新打通了塑料循环再利用的全产业链。” 一家废旧塑料环保企业向代表们展示了自主研发的减容增密设备,可迅速将废泡沫压缩体积至原来的1/50,这个过程无二次污染、零排放。这些泡沫塑料回收后改头换面,变成画框、相框、家居装饰品,它还被运用到建筑保温板、注塑办公用品、卫浴外膜、汽车外壳等更多行业中。量产的同时还带来巨大环保价值:每年减少20万吨碳排和30万吨原油,保护200万棵树木免于被砍伐。
位于奉贤星火开发区内的中器环保科技也是一家回收企业巨头,它回收的对象是“地沟油”。通过餐厨废弃油脂收集、运输、处置、使用一体化闭环作业链模式,将餐厨废弃油脂变成公交生物柴油。
这些环保科技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都做到了头部位置,却不同程度遇到一个难题,即原料“吃不饱”。中器环保的处理能力达到15万吨,但有时一整天只开进几辆槽罐车,与它最大的日处理能力相距不小。曾有一段时间,该公司从上游收到的“地沟油”,产能开不足三成。目前,企业回收地沟油的量要比之前好很多,但是“吃不饱”现象依然存在。
鑫广再生也是一家从事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环保型企业,专注于电子废弃物和报废汽车电子器件的拆解,公司规模、技术的先进性均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它也有类似的困扰,与企业目前具备的拆解产能相比,每天回收来的废弃器材量远远不够,处于“半饱”状态。
记者查询相关数据发现,进入中转站的湿垃圾、废旧塑料等垃圾,要远高于企业所需,也就是说,完全可以满足其“胃口”。那么,是末端这个细分领域企业竞争激烈,僧多粥少吗?
有关部门曾对“地沟油”进行调研,发现一批非法收运和处置餐厨废弃油脂的“游击队”,从中垄断部分“地沟油”资源,对下游处置企业漫天要价,有的甚至为谋利将餐厨废弃油脂卖往非正规处置渠道。
记者了解到,居民分出的垃圾首先经保洁员这一关,目前,大部分社区都是由物业或者第三方企业派保洁员。拿着微薄收入的这个群体有可能随意处置垃圾。而环保企业如果从源头派人回收垃圾,成本开销也很大。有企业表示,建设一个回收再生工厂需要投资数十亿,以及若干创新技术,回收成本是其重要考虑因素。“在回收废旧塑料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小作坊向我们提供原料,但是他们开不出正规的发票,有的甚至营业执照都没有。”
十四届市人大代表黄晨曾做过一项关于“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调查。她发现,上海在这个领域达标生产的有10多家企业,完全可以消纳上海每年800万吨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但是这些正规军却面临“吃不饱”的境况,原因就在于一大批没有生产许可证、技术不达标的“黑作坊”占据了市场。
在代表们看来,如果源头产生的餐厨废弃油脂、废旧塑料等无法做到应收尽收,就意味着一部分垃圾可能进入小作坊、小厂房,而这些企业往往技术水平有限。
“我们打通了从回收到再生利用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进一步提高,但回收行业仍举步维艰。”采访中,不少企业表示,“这是一件难但有价值的事”。
“田强环保”是人大视察的另一家循环再生企业,董事长胡喜超来自义乌,从收废品起家,经过20年的深耕发展,整合产业上下游,如今成为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全产业链运营服务商,也是全国首个垃圾分类“两网融合”试点企业。
为鼓励行业自主创新、产业整合,“十三五”期间,政府曾出台相关政策“关停一批、培育一批、扶持一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个环保行业结构,效果明显。“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链条长,从业人员多,呈现小散乱特征。”胡喜超认为,目前从事废塑料加工产业的有20多万家企业,要实现废塑料污染有效治理的同时,达到再生塑料高值化应用,这需要政府从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角度出发,出台相关政策,让这条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从业人员能够合作共赢、技术升级。
“经济账和生态账要一起算。”在胡喜超看来,政府在垃圾分类生态治理这一环节是“花钱”的,资源回收利用这环节是“赚钱”的。要改变小作坊、游击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不让垃圾流到税收洼地,政府需要将工业端和生活端的链条连通,把环卫的网络和再生的网络融合,把经济账和生态账一起算,这将有利于打通整个垃圾资源化利用路径,优化提升整个环保产业结构。
目前,上海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基本形成。“围绕全链条治理,应该在政策制定、税务机制上打通堵点。”代表们建议,要撬动企业参与热情,实现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应收尽收”,政府应从顶层设计去考虑税收优惠政策,将补贴真正惠及到环保企业。譬如,修订相关扶持政策,对循环利用固体废物的固定资产投入补贴比例从20%提高至30%等。如果个人和企业无法申报开具合规发票,这个技术难题可以通过一网通办的信息化系统加以解决。
“垃圾回收行业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代表们认为,打造无废城市,应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十几年前,大家对这份职业的理解为脏乱差,成天要跟垃圾打交道,而在今天,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希望有更多有志人士一起加入这个行业,做大做强资源回收事业,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再上新台阶。
Copyright © 2019-2023 火狐(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190073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