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火狐电竞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8篇|火狐电竞
您好,欢迎进入重庆伽宜优环保火狐电竞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火狐电竞HUOHU ESPORTS全国咨询热线

15023645278

火狐电竞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8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14:09浏览次数:

  1.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的转化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教兴国、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战略方针及政策,针对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疑难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专项科研经费。校企产学研合作、产业结构升级、咨询决策等新技术开发,也生成了众多技术开发与应用、咨询决策与服务方面的合作项目。作为知识传播交流、新技术开发和高科技研究机构集聚地的高校,无疑成为项目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咨询决策的主流群体,其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其经济服务的确定性成为项目后期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所拥有的科研项目大都具有前瞻性、技术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的研究成果,必将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具有市场潜力的高端艺术创意产品,同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整合校企资源、社会力量,利用国家政策优势,拓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渠道。

  各种再生废弃材料通过艺术创意,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项目导师将全面跟踪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计划的制订及实施。在此过程中,自主创业者得以迅速成长,并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领头羊,从而突破了传统就业的瓶颈,成为自主创业活动的主流。项目组可以利用项目研究的资源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一定的自主创业场地和基础运行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风险,对于正在起步尤其是资金匮乏的创业型企业,项目组的跟进式指导更加重要。利用项目组成熟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信誉,为自主创业者搭建商业信誉平台,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自主创业者在项目导师的帮助下,能够获得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获取可靠的市场信息及优惠的政策、稳定的保障援助及相应成熟的技术服务。

  当代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上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就业观念上转变,即确定自主创业的目标和定位。许多在校生的理念并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得高分,以期成为就业的筹码;另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兴趣不浓,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只求考试及格,获取文凭。中国家庭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找到薪水高且压力较小的工作。此外,由于自主意识及能力的缺乏,一些大学生依赖家长、教师,缺乏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创造能力,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4]。就业岗位的紧缩与从业队伍的累积,固有的被动就业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又要结合专业特点拥有融会贯通的创造能力。因此,大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初要着手专业学习和创业,即确立中长期创业就业的方向和近期获取专业知识的目标。此外,要积极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及金融信息,关注地方经济、技术更新、人才需求,变被动就业、单一就业为主动积极创业,为自主创业建立信息平台。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地以自主创业的专业知识为学习重点,淡化学科界限,拓展知识结构,注重边缘学科的交叉与渗透,通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从中找到可利用和开发的内容,把握自主创业所需要的重点知识,为将来自主创业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各专业的大学生均能根据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开展自主创业,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针对自己的创业就业定向,有的放矢地学习哲学、营销、历史等学科知识,搭建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之间的桥梁,为自主创业储备必需的能量。此外,要积极探索学习方法,以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项目”、“专业技能大赛”等专项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要注重协作,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以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导师的软资源———各类各级教科研项目,学校的硬资源———现有的研究场地、软件设备,积极开发大学生创业项目,使自主创业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5]。同时,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努力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技术优势,预测其创业风险,解决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寻找具有个性化自主创业的路径,促成其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养。以科学的态度,如实剖析自己,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惟其如此,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实践自我,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自主创业的支点。第二,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开拓进取。应对纷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仅有书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不断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开拓性实践和创造性尝试,不断刷新自身的知识点,在实践中认清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摒弃万事俱备才开始创业的观念,勇于进取。第三,敏锐的洞察力有助于把握创业就业的方向。大学生在从事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必须有夯实的基本经营素质(如: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缺乏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市场预测能力,导致经营战略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分析能力在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中显得尤为重要[6]。第四,态度决定一切。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不明确,盲目、盲从甚至是三分钟热血,并没有真正自主创业的决心和毅力,往往失败后就一蹶不振。

  1.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产品是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之一是拥有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而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的产品,不仅要具有低耗、节能等特点,而且要富有艺术的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因此,以废弃物资源再生为基石,并以艺术的创新设计为支撑的有实用和审美特色的再生资源成为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关键是融入艺术创意,从而构建废弃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物资基础。熊彼特在20世纪初,在著名的长波理论中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废弃物资源再生融入和渗透了艺术的创新设计,才能赋予废弃物以新的生命力。而废弃物资源再生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济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废弃物资源再生的效益,重新认识有效地对废弃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把废弃物再生资源推向市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以艺术创意来提升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品位,从而创新废弃物资源再生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注重艺术设计与废弃物资源的和谐对话,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强化艺术在废弃物资源中的融合与渗透。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体现了建设经济生态文明的要求,也促进了自然生态和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有效发挥艺术创意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为废弃物资源创造新的再生模式。

  (3)研究艺术创意在废弃物资源再生中发生作用的机理和途径,从而拓展再生产品的附加值。利用艺术创意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合理结合4R(Re-fuse、Reduce、Reuse、Recycle)原理,通过发展废弃物资源的再生产品,在创新再生产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再生产品造型设计的审美上,维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构建全新的废弃物再生艺术品,提升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艺术内涵和无形资产,增加了其附加值。

  这个命题应该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构建中废弃物资源再生与艺术创意如何发生作用;二是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1)以艺术创新为核心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展现了其审美与实用衔接、转化的双重价值。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成为解决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而通过艺术创新设计赋予废弃物新的形式和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特殊装饰内涵、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或经济实用、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8]。装饰审美与实用功能两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废弃物资源再生产品中的附加值。

  (2)数量惊人的废弃物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现代垃圾污染,艺术创新设计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对大量的废弃物资源,采用简约的造型、低调的技术措施和合理的低造价所进行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3)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创新设计是低碳节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再生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方法。赋予废弃物以艺术创意的新理念,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知识密集等特点,火狐电竞其发展较少受土地与资源的限制,其融合性强的特点,又能将技术、商业、创造和文化融为一体,使制造业得以延伸,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废弃物资源再生与艺术创意的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第三产业本身的内部结构,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加速,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严重紧缺、能源开发过度、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失衡。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开展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的战略部署,实现能源资源的低消耗、污染废弃物的低排放、生态环境的低污染。以科技为依托,攻克能源与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不断优化绿色经济的资源配置,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助力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1]。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自然的不衰退。绿色经济包含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所以绿色经济在要求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吸收经济过程出口的碳排放的同时,强调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加强物品的重复利用,做到“变废为好”。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增加生活负担,造成不可逆损耗的基础上发展的经济;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是一种满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社会机制主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能够长久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

  科技进步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能够推进经济又快又稳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2]。科技在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依靠科学技术,能够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各类“资源”,即自然资源、能源、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废弃物以及废旧产品的属性、价值和功能,并且相关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的产出。对这些“资源”利用与再利用、加工与再加工的市场前景与利润空间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预测,能够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损耗。再者说,技术进步可以突破现有资源供给的限制,创造出新的可利用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避免以资源的不可恢复为代价来发展工业经济。

  我国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说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过程中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能。而绿色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将各种技术结合利用,包括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再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新兴技术等。传统企业与中小企业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将新兴技术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业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从而推动着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或升级[3]。

  科技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一些生物高新技术的发明,各种清洁生产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开发及各种绿色的材料和能源以及各种绿色的食品和药品等的研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并且科技创新及运用科技创新所提供的技术设备及其工艺,能够有效地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效地降低或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科技可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追求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科技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的作用。要实现绿色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做到:首先,克服产业高新技术难题,应用高新技术来改善传统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攻关,一项成功的技术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带动整个经济市场的变化。清洁技术、循环技术的应用,着眼于变“废”为宝,通过资源的重复利用谋求资源效率的极限发挥。其次,建立面向绿色经济的企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发展绿色经济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开发者和使用者,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代表着绿色经济的工艺创新水平。建立企业间的科技创新联盟,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的资本、人才、科技、产品等特点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并与其他企业的创新平台建立联盟,共同面向绿色经济进行科技创新活动[4]。再者,健全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体制。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是要保证先进技术的产生,必须要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我国的科技政策仍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体制、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专业性领域的绿色经济科技政策等缺陷。所以要发挥高新技术的支撑作用,必然要健全绿色经济相关的基础研究体系,绿色经济理论方法和政策支撑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支撑体系和维护一系列体系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5]。最后,加强绿色经济国际科技合作。各国的科研水平能力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参与多国共同出资、共同协作研究、共享研究资料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不断向科技发达国家学习,取长补短。把握国际贸易机遇,拓展国际市场。

  从小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到生态园中绿色经济,再到全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型的经济都离不开技术。力争突破制约资源节约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高新技术,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稳步推进,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

  [1]王国华.科技对循环经济支撑作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杨丽萍,贺新华.科技创新与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4-66.

  [4]许正中,杨全社,张庆亮.立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蛙跳———我国发展知识型循环经济的策略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3):70-75.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从事经营活动时谁也不会不考察资本的投入,不过,绝大多数公司在核算时确实忽略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构成,即地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人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有价性,使得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致资源短缺,对社会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以许庆瑞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totalinnovationmanagement,简称TIM)的创新管理新范式,以求在新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创新管理理论,并为我国企业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有效的全面创新提供理论指导[2]。企业进行的创新都要以资源为前提,没有资源,创新变得没有任何用处。鉴于目前经济活动借以生存的资源短缺和许庆瑞教授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我们提出创新使用资源的方式,以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类和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认识到赖以生存的资源越来越短缺的危险性,纷纷提出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循环已经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新经济的潮流。近年来,我国也认识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4年中央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我国经济朝着生态化方向前进,也将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选择循环经济符合历史和社会规律的必然。然而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只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怎样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和创新管理有关理论,提出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利用集成创新这个有效机制来融合这三者。

  所谓循环经济,毕业论文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创新管理理论来指导,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组合”,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和创新管理结合起来,从技术、制度、组织三个方面对资源进行创新,并高度融合这三种创新,这样才能加快循环经济的进程,更快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运用了创新管理理论并取得较好效果。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经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使得既包括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也包括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业等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在德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已成为其循环经济的核心,通过诱致性制度创新,德国对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实行双轨制回收系统,有效促进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3];2000年日本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审议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把建设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并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种方式就是强制性制度创新[4]。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硕士论文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5]。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当前资源不堪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组合”,使我们的生产方式合理化。所以,我们说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创新,用

  其中,CE代表循环经济、TI代表技术创新、II代表制度创新、OI代表组织创新、F代表集成创新。这个公式表示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从技术、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并集成这三个方面,发挥资源的更大作用。

  2004年秋天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10项措施。其中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并确定到2010年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6]。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通过生产技术与节约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6]。举例来说,如果循环利用资源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企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就具有可能性,但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循环利用资源,则取决于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经济效益好坏。因此,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7]。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其主要类型有:消除污染物质的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废物资源化技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清洁生产技术。

  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中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之一。正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支配着或决定着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医学论文才使得劳动得以激活并加入到主体变革课题的能动创新过程之中,从而变得更有价值[8]。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不能以政府设立的技术研究中心为唯一主体,企业更应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出发,发挥创造性,推动技术进步。

  目前中国的生态省、生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9]。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做出的战略选择。如果只有技术创新而没有进行制度创新,会造成没有一套好的制度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强制性制度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10]。所以,在政府为循环经济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鼓励部分先进企业自主进行有关制度的创新。

  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创新的关键是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无价值、无产权的经济制度基础,构建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11]。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强制约束制度,职称论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等;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向废弃物的生产者征收处理费,促使其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废弃物产生量;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环境,包括资源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制度等。

  面对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许多企业改变了以前的机械的组织结构,趋向于建立有机的富有灵活性的组织结构,以求通过柔性的组织结构提高本组织的竞争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经济模式的转变,传统经济模式的组织结构也就不能适应了,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以节约资源为首要原则,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需求,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直属于总经理的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资源利用监控部门的主要工作有:寻求当前行业内的先进资源利用技术,并介绍到组织中来;对项目小组和职能部门进行资源利用率的测算,英语论文对资源利用率高的单位进行表彰并推广该单位的有效方法。另外,由于循环经济的特性,组织应该赋予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较大的权力,这样才能使得该部门有效实施其决策。

  李宝山教授等人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认为,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的思维[12]。在创新理论中,高层次的集成是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由分化走向融合,更好的发挥技术、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因素对主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更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如图1所示,通过有效集成针对资源进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1],最后真正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

  为了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需要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这是不可逾越的。这些中间目标的实现是以技术、制度和组织的共同发展为前提的。例如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虽然有了先进的绿色技术,但有的企业出于自己的特殊情况可能仍旧使用原先的“有害”技术,这就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假设技术和制度都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然而组织结构又过于臃肿,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技术和制度的推广过慢。

  (1)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便成为首要目标。通过对生产流程设计和生产工艺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可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1倍、5倍甚至10倍。当然,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没有固定的限制,提高1倍也是进步。不过只要存在着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空间,就要通过各方面的改进来争取,这才充分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2)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从某种角度而言,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恢复、保持和扩展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大规模地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服务和生态资源。随着人类需求的扩张和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等,这种压力也日益凸现。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在资源再生技术方面加大投资,提高资源的使用次数,变“有限”为“无限”。

  (3)使生产模式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追求的不仅是减少浪费,而且是杜绝浪费。按照皈依自然的设计,在封闭环式的生产系统中,每种产出要么以无害的营养物质的形式重归自然,如混合肥料,要么成为制造其他产出的投入。留学生论文最近山东省青岛市有一个转变观念变有害物质为其他产出的投入的例子。青岛市红星化工厂的铬渣难题竟然在与近在咫尺的青岛钢铁公司找到解决办法,铬渣恰好是钢铁公司炼铁所需要的添加剂,这样一来,红星化工厂解决了20万吨的铬渣难题,钢铁公司也找到了能减少运输费用的添加剂。

  (4)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回望大部分企业的发展路程,其经营理念多是盈利第一。这种理念驱使着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道德发生矛盾的时候,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利益。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有其社会责任。当前社会面临着资源危机,企业应该以主人翁身份承担改善资源危机局面的责任。以社会责任第一为经营理念,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也适应社会要求,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开展其经营活动。

  显而易见,工作总结上面四个目标并不是独立的,在实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同时也在实现其他三个目标。我们坚持四个目标的共同实现,就是要从不同层面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做到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来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进行集成创新,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先导,以强制性制度和诱导性制度为保障,以灵活的“节约型”组织形式为附体,达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变有限为无限,达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在复杂环境下,要实现生存发展,就需要等一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不断适应、融合的过程[13]。只有有效集成各种创新优势,才能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可能。

  [4]曹洁.日本“循环经济”相关法规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4(03):9~12.

  [6]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02):160~168.

  [7]张思锋,张颖1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25~29.

  [11]牛桂敏1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6):63~65.

  资源型企业是指在其产品成本构成中以自然资源为主体,或其生产要素的构成中自然资源占核心地位,并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来实现生产。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其最主要的特征就表现在于对于自然资源的强烈性依赖,因而资源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与其他制造企业有着较为不同的差异,其主要表现是以占有资源量多少为核心竞争力。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消费量也在不断的上升,这就使得全球资源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为了实现我国资源型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大力提升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创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取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新的生产方式方法,开发和生产新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提供新的更为高效的服务,占据更多的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为了能更好的提升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然需要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资源型企业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全球性资源的短缺使得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大力提升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是迫在眉睫,因此需要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目前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企业普遍过于看重企业的眼前利益,严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危机意识。由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不够,加上企业高层管理者技术创新意识薄弱,使得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尽管个别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资金、人才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

  高新技术向来就是在资本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通常按照国际惯例,技术开发资金仅占到其销售额1%的企业很难生存下去,占到2.6%的企业而言尚可以维持,而只有占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但由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过高且偿还期限过长,从而使得绝大多数资源型企业缺少增加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的能力。

  人才是资源型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最根本要素,由于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致使企业内缺乏大量高素质的技术研发创新人员。据统计,我国的科技力量布局严重失衡,其中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以外,而剩下的科技力量又往往集中在个别大型企业集团中,由于缺乏技术研发创新人才的大力支持,必然严重影响我国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面开展。

  技术创新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他们的企业不仅仅重视技术创新,同时也特别鼓励和支持他们对于技术的再创新。例如日本,在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依靠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生产出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进而迅速占领了低级市场。到了70年代以后,日本积极推行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这一国策,使得日本迅速跃居成为世界级的发明创新大国。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由于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与此同时存有较大的风险,并且市场前景无法保证,他们往往采用短期化的行为方式,通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国外较为成熟的专利技术进行相应的生产。再加上对于引进的新技术缺乏有效的吸收消化,造成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得我国引进技术的经济效益无法快速增长。

  意识能指导实践的开展,企业没有创新的理念就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最终企业也将必然被市场所淘汰。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为了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更为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求我国资源型企业树立技术创新的理念,转变传统经营方式,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重心,始终坚持把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石。

  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对于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应尽可能的成立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高校及其他科研单位的合作,将企业所能掌握的资金、人才、信息以及研发设计等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于此同时加强对于引进技术的创新利用,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经费投入是技术创新及研发的基本保障,为了能更为有效的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作为企业要不断的加大对相应技术创新项目及研发所需经费的投入,为顺利实现我国资源型企业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

  在技术创新较为发达的国家里,“产学研”合作开发已经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创新模式。高素质的人才市企业顺利实现技术创新的保证,为此要加强企业与学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培养大批技术型人才,于此同时企业要建立一整套有关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何评价的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为保障我国资源型企业顺利实现技术创新做好人才储备。

  从本论文的分析中可知,对于我国资源型企业而言,选择技术创新是其实现自身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仅要重视自身研发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对于外来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以实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大力提升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最终实现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茶娜,郭晓川.资源型企业的资源特点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

  当前,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都把新能源作为重要举措。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7 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其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奥巴马提出在未来3年内增加可再生能源产量一倍,2012年占发电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未来10年将投资1 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动用40亿美元政府资金,支持汽车制造商重组、改进和技术进步,生产更高能效的混合动力车。到2015年节能车可达100万辆。投资45亿美元对联邦政府建筑进行改造,10年内将现有建筑的能效提高25%。奥巴马提名从事替代能源研发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显示其对研发可替代能源、发展新能源和改变美国能源消费方式的决心。奥巴马提出,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奥巴马的能源新政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管清友,2009)m。奥巴马能源新政是美国摆脱经济衰退,抢占新能源制高点,巩固美国主导世界地位的新的施政纲领。其实质是通过技术革命带动能源革命,并进而推动产业革命、经济革命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抢占新经济的制高点,建立世界经济政治新格局,重新确立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我们应该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把基于技术进步的新能源产业放在战略位置。紧密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的方向,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制定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战略不能仅仅是立足于现有经济、技术及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的支持性战略,而应当是既立足于现实需要与可能,又放眼能源革命将要推动的技术与经济革命的推动性战略,以使我国在以新能源为突破的工业革命前进途中与世界发达国家保持同步,占领新一轮经济社会革命的制高点,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层次,扭转我国在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领域长期落后的局面,不仅成为新一轮社会经济变革的参与者,而且成为主要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一般而言,一个产业所包含的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是一系列生产技术的组合,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整合体。产业技术应该是以一定的主导技术为核心,多种生产技术与之相匹配,具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产业技术升级,既可能是整个产业内的全面技术升级,也可能是产业内的主导技术的升级,或者是辅助技术的升级。产业主导性技术升级导致了新产业的形成;辅助技术实现突破性升级,再和其他技术组合,往往也会形成一种全新的产业。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这种主导技术的突破性升级,不一定就是全新的发明,也往往是在“已有”技术上的重新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主导技术。

  产业技术的升级分为渐进性升级和根本性升级2种,根本性升级又分为链间升级和链间跨越升级2种。渐进性升级是渐进性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工艺技术、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的渐进创新,表现为链内即同一条产业链内节点间的移动,由较低层次的技术升级为较高技术层次。渐进性升级主要是渐进性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带来的,其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没有变化,表现为产品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比较典型的产业发展例子是计算机产业,从过去的苹果机,到286、386、486、586机型,再到“奔腾”机乃至“迅驰”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功能的不断强化,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从而扩大了市场需求,计算机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本性升级是根本性创新的结果,是技术的突破,产生重大产品,伴随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的改变。有的重大技术出现,甚至带来新产业的诞生。根本性升级是技术的跨链升级,由一条产业链变迁为另一条产业链,是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的根本性创新带来的,是技术范式、技术逻辑、技术轨道的跃迁,称为链间升级;如果链间升级跨过了中间的技术链,直接跃迁到最先进的技术链,则称为链间跨越(见图1)。

  根据产业成长曲线,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维持时间很长,技术的发展则经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且其发展呈s型曲线,这是由技术发展规律决定的(见图2)。当产业技术到达技术极限时,出现创新陷阱,表现为旧技术的投资边际报酬率极低,而此时新技术的起步极其艰难,而且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新旧技术交替过程中,无论是旧技术的创新还是替代技术的创新都存在极大的风险,是技术间断期,也是创新陷阱期。从整个产业来看,产业技术链出现不连续,存在间断期,这种产业技术间断正是产业升级到来的象征,其直接原因是根本性技术创新的出现。

  “技术跨越”(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荷兰学者Luc Soete(1985)在通过对新兴国家为主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考察研究后提出来的。Nawaz Sharif认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从一个s曲线跳到另一个s曲线为技术跨越”。Keun Lee和ChaisungLim在对韩国D-RAM芯片、汽车、移动电话、电子、个人电脑以及机械工具产业的技术进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产业技术跨越是产业链的整体跃迁。国内学者王伯鲁、王昌林等认为,产业技术跨越是指沿着产业技术由低到高的顺序,一次跨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技术发展阶段,直接进入更高效率的技术发展阶段的产业技术升级。而陈德智等则认为技术跨越是一种非连续的技术进步方式,旨在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缩短与技术领先者的差距,赶上或超过技术领先者,并获取持续自主创新能力;间断、不连续是技术跨越的基本特征,其表现为技术或产品的代际或阶段的跨越。

  产业发展由于技术范式的根本改变而导致新的产业技术出现,或由于根本性的技术创新而使技术链不断跃升,从而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见图2)。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利用产业跳跃式发展规律,使得一个企业可以通过根本性技术创新,越过产业的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进入最前沿的产业技术系统,参与全新的产业竞争;也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绕开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轨迹中产业发展的某些中间过程,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缩短工业化进程,直接进入产业现代化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产业革命的萌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煤炭大规模使用,煤炭作为新能源代替了木材等传统生物质能源的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石油的广泛使用,并很快成为最主要的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原子能、风能、计算机和航天技术,其中与能源相关的主要是核能技术的发展,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核能没有获得广泛的发展。笔者认为,下一轮工业革命也必将和能源替代密切相关。石油等传统能源是工业经济的血液,因而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必将是革命性的,也只有出现替代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的广泛运用,才能彻底改变整个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才能称为新的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促使转变整个能源利用方式,以可再生能源重构人类使用能源的创新体系,继而催生一轮以能源为主导的全球新技术、新产业变革,最终实现全球分工体系的大“换血”和全球利益的大重组。以本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奥巴马推动能源新政,意味着新一轮工业革命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这是自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第一次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一道参与其中的经济革命,也是我们第一次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与欧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甚至获得竞争优势,是200多年来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战略机遇,也蕴含着巨大的挑战。

  我国十分重视新能源发展,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新能源发展的相关规划与政策,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等技术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具有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良好前景。

  已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的共同特点都是极大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令人遗憾的是,前两次工业革命我国都没有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虽然也算是一个参与者,但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参与者,时至今日仍处于追赶者的位置,每年需要向发达国家支付大量的专利使用费。而此次以能源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刚刚开始,虽然在技术开发与积累方面我国总体上相对落后,但差距并不大,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完全可以在未来的时间里赶超目前暂时处于领先地位的欧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发展机会与欧美发达国家应当说是同等的。

  世界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还比较低,大规模产业化的成熟技术较少。我国在建和规划的核电规模世界最大,核技术自主能力达到三代水平;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221万kW,跻身于世界风电装机容量超千万kW的行列,成为亚洲第1、世界第4的风电大国,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国产化达到了一定水平;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和地热采暖等技术已基本达到经济可获利技术指标,技术已基本成熟并研制开发出了实用产品,具有一定的获利能力和一定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2008年我国光伏产品产能已达到250万kW,占全球总产量的35%,太阳能光热产业基本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从“十五”开始布局实施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节约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国产新一代燃料电池轿车的最高车速已达150krn/h。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几个重要的新能源的利用方式已经或者接近找到各自的盈利模式,我国能源产业革命在技术上已拥有了较好的基础,新能源广阔应用前景已经打开。

  传统能源安全观是围绕石油的“买得起、买得到、运得回”等供应安全问题进行讨论的(张宇燕,管清友,2009)。能源转型应该成为中国最核心的技术创新,应该成为IT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超导、纳米)产业和社会发展合成的革命,这个革命的主导者应该是中央政府,这个改革的参与者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这个改革的使命应该是建立2l世纪的中国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未来的能源竞争是能源技术的竞争,我国能源安全应在传统能源安全的基础上考虑能源技术安全问题。

  我国发展新能源大部分从引进技术开始,逐步消化吸收,部分实现了自主化。目前,我国的新能源门类较齐全,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技术及其应用存在较大差距。这个差距不仅是技术上的,在组织实施和管理机制方面也存在问题。

  近年来,许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也没有重点,有些只顾及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如地热能开发,有些地方盲目大量开采地下热水,造成地面竭陷、热水量减少、资源过早枯竭。有些地方地热利用技术水平低,方法简陋,资源大量浪费。一方面,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相对不足,生产工艺较落后。在一些技术比较成熟的领域,已经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但研究开发基本停滞。如,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成熟,但由于企业分散竞争,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进步较陧,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缺乏稳定的研究开发支持。如,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进行煤制油技术的研究开发,经历了四上三下的过程。直到21世纪初,仍然没有进行工程化试验。而美国联邦政府对煤制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项目持续支持了30多年,至今还没有规模化和商业化发展。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密集,研究水平高,研究成果多,但转化为企业的实用产品少;近年来抓经济效益,导致只抓产品开发,放松基础应用理论研究,许多开发出来的产品,由于不重视示范、试点,推广不开或很慢,这些都影响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外,我国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以政府投入为主,大部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大学与科研院所承担。由于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分离,研究成果距离可应用的程度较远,加上缺乏技术转移机制,成果的产业化滞后。如,从“九五”时期开始,新能源汽车就成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是科研经费预算最多的项目。2005年立项的863计划中与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相关的项目有60多项,总预算2.5亿元。但其产业化进程缓慢。

  虽然研究开发投入和专利不少,但是大部分是技术和非核心技术,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往往只能制造一些配套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还要依靠进口。如,在太阳能光伏电池和风能设备制造领域,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风能设备和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国产化,但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设备和装置的能源转化效率较低。尽管目前我

  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建的加工规模居世界第3位,但不掌握硅材料的核心技术,加工光伏电池及其组件的设备主要靠进口。由于国外控制硅材料的核心技术,引进硅材料生产线,单位产品耗能高;光伏电池的效率普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4%。又如,我国潮汐能发电、地热发电技术已经实用,但还存在防垢防锈问题。风力发电机不能适应风力变化和负荷变化等。

  主要表现在新能源产业链不完整、不协调,终端应用环节政策安排明显滞后,产业链各环节无法有效对接。这个问题在风电领域尤为突出。我国在上游设备制造业的基础研发能力滞后,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但是设备生产却呈现“井喷”,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已超过80家,缺乏统一标准和检测体系。2008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24.6万kW,位列全球第2。但是,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急剧扩张和风电场建设的风起云涌,却被相对滞后的电网扼住了“喉咙”,风电“发得出、送不出”成为制约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确定了鼓励发展生物柴油,但因没有生物柴油标准,生物柴油不能进入销售主渠道。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的新能源战略目标不明确,政策不稳定,一些研究项目上马又下马。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体系。由于资源分割,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脱节,研究开发与试验示范脱节,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脱节,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没能及时得到应用;由于缺少中试资金,有些新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考核就批量用于工程。三是缺少共性技术联合研究与利益分享机制,导致一些具有共性的研究项目低水平分散重复,造成资源浪费。

  发展清洁新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压力具有积极意义。尽管我国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利用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远不能满足国内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新能源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改进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规划与组织实施管理,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

  目前,大部分新能源还属于补充能源,尚不能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发展新能源技术是一项长期任务。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要与国家的能源战略紧密结合,做好长期规划。一方面,对一些相对成熟、已经进入产业化的技术,重点进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对一些新兴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增加技术储备。

  由于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技术尚未成熟,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其利用和产业化有一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上新能源的利用具有环境保护等社会效益,因此,发展新能源技术不能仅靠市场机制,政府应在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打破部门界限,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制定新能源技术的技术路线图,加强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各环节的衔接,增加新技术的工程化试验和示范项目投入;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结合。

  新能源技术属于战略性高端技术,核心技术不可能通过技术扩散获取,必须具备自主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主要以科研机构为主体,企业研发投入较少,科研人员缺乏,尚未形成研发促进生产的内在机制。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树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研发中心,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火狐电竞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同时注意推进国内技术研发与转移的制度性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许多新能源技术处于研究开发的初级阶段,研究开发投入大,周期长,需要跨学科的联合攻关,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属于共性技术。为了提高研究开发投入的效率,要建立共性和共享技术联合开发机制,以利益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为纽带,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企业、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开发共性技术。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多元化,重点放在有大规模产业化前景的技术上。由于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大,周期长。为提高效率,要采取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战略。一方面,国外基本成熟的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根据我国的资源特点进行再改进,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具有我国特色的可再生资源技术要坚持自主开发。

  建立循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选择。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竞争力提高的一支及其重要的力量。在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中,民营科技企业如何进行综合创新也就成为一个凸显的问题。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是对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单程流动的经济模式的否定,主张“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模式流程,也是在人口、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利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新型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不断提高设备的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实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从而减少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首先,民营科技企业是科技企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科技人员,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技术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技术型企业的条件。其次,它是民营的,不受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民营科技企业只是民营企业的一部分,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等业务,其中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求至少在一个规定的高新技术领域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业务。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进入所有行业,并集中在第二产业,约占其企业总数的63%左右,总收入和总资产集中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仪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医药制造业、生物制品制造业、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业,这些都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大部分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些民营科技企业仍然认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唯一理性的选择,生态环境效益是一个外部效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在没有外部强制约束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生产一般是不会考虑生态效益的,甚至采取粗放型生产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来获取利润。

  民营科技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生产初期通过采取先进技术手段降低对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对于稀有原材料进行替代使用,在生产结束时,将企业“三废”经过技术处理,可利用的投入下一次生产,不可利用的有害物质进行环保处理,尽量做到废物排放量最小化,生态环境零污染,实现绿色经营。民营科技企业要想在循环经济模式中实现迅速发展,必须加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协同互动的综合创新之路,发挥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的组合作用。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综合创新,综合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主线。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民营科技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载体。离开了技术创新,民营科技企业将失去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放在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战略的首位。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加技术创新的科技投入,力争使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提高到5%以上,构建起强有力的研发体系,制定前瞻性技术学习战略,加快开发新产品,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制度和管理的强大协调的作用,为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并形成良性循环,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的战略伙伴关系。

  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支撑综合创新,制度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发展的内在基础,它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动力机制。它可以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和创新的主体,建立起促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1]。同样,综合创新战略的实施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制度来支撑和保证。没有组织制度的支持,其他任何形式的创新行为都不可能成功。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建立全面而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实现产权明晰化、多元化、市场化,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是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2]。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为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股份共同制基础上结成利益共同体。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自1979年制定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五个环境保护法律。另外,还先后颁布了十几个环境保护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经营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许多法律、法规坚持了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指明和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行综合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领域。随着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上的逐步加深,我国有关部门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业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法律、法规将逐步建立健全起来。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1 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 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 “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重复利用。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畴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畴,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企业也不会主动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2.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因此,我国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2.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球人类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

1502364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