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兰州市西大门的红古区,过去以产煤而闻名,多年来依靠煤炭资源生产,形成了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原有产业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红古区开始在转型发展上做文章、求突破、促跨越。
自2011年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红古区以绿色为底色,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建设兰西城市群重大历史机遇,着力做强做大炭素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有效地实现了产业结构重塑和经济动能转换,探索出了一条由“黑”变“绿”的转型发展之路。
方大炭素的前身是始建于1965年的兰州炭素厂,在国内炭素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红古区启动产业结构转型工作以来,方大炭素不断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不断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广泛开展同国内各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加大新产品研发。仅今年上半年,公司技术研发费用投入达到4705.38万元,同比增长4.22%。
“截至目前,方大炭素已拥有大规格石墨电极、石墨材料、石墨烯、活性炭材料等一系列炭素材料生产的核心技术,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锡江说,核石墨产品研发的突破,将进一步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竞争力,对方大炭素意义重大。
2020年12月,由方大炭素与宝武集团投资27亿元,联手打造的宝方炭材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在红古区投产,标志着红古区炭素产业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优质炭素制品生产供应基地。
如今,红古区产的炭素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冶金、新能源、化工、机械、医疗等行业和高科技领域,畅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远销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振兴制造业、重塑产业结构的进程中,红古区还大力发展特种玻璃、装配式建材新材料、洁净钢等产业,升级、引进了一批发展前景广阔、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工业项目,初步形成了炭材、建材、铝材、电力器材等新材料产业集群。
“红古区将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抢抓兰西城市群规划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准确把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着力重点,最大程度挖掘释放自身区域价值,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红古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城市矿产,就是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包装物等各种城市废弃物当中的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金属、塑料、橡胶”说起对“城市矿产”的循环利用,兰州兴盛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国鑫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位于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古园区的兰州兴盛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是一座以挖掘利用“城市矿产”为主营方向的产业园区。各种废品进入这个园区后,经过拆解、分拣、加工等工序,就成为全新产品或原料。
“这是废塑料经加工后生产出的塑料颗粒,这些利用各类废旧轮胎及橡胶再生的橡胶颗粒,是对废钢、报废汽车车身进行破碎、分选加工处理所生产出的洁净钢”走进产业园展厅,田国鑫指着展柜内阵列的园区产品向记者一一介绍起来。
作为甘肃省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兰州兴盛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不仅对我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减少环境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成为红古区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增长点。
“产业园已建成项目11个,涵盖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加工、报废汽车拆解、废纸再制造及废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分拣加工等6大板块,辐射西北五省区,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田国鑫说。
来到园区内的兰州市利源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厂房,工人们正忙着将一台台报废汽车进行拆解分拣。从车辆上拆下的橡胶、塑料、金属等都分类存放,再运到下游企业作为生产加工的原材料。
记者看到,经过层层拆解,一台台报废车最终被拆得仅剩下车壳。这些车壳再经过专业破碎机器的破碎挤压,成为一块块用于冶炼钢铁的洁净钢。
“一台报废汽车,可回收10公斤铜、100公斤铝、70公斤塑料、36公斤橡胶和740公斤钢铁,我们的作用就是把它吃干榨尽。”兰州市利源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昝立波说。
发展循环经济、壮大环保产业,获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近10年来,红古区做大做强废旧电子、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及报废汽车、废金属等为主的“城市矿产”循环经济项目,培育形成了“废弃回收拆解初加工深加工”的循环型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宽了工业发展的空间。
杨柳依依、花红树绿夏秋季节,站在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镇猫儿坪观景平台,放眼望去,满眼是绿,绿得透彻,绿得耀眼。
很难想象,这里曾因长期以来的资源过度开发、城市建设管理滞后,一度山光水色尽失、空气满是煤烟味、街巷破旧不堪。
红古区依矿而起,因矿而兴,1960年成为兰州的重要能源基地,年原煤产量最高达286万吨。而另一方面,采煤塌陷让城市水洼遍地、伤痕累累,制约高质量发展。
“以前这里山上到处是挖矿留下的黑口子,平地上堆满了小煤窑开采出来的煤炭,一刮风就是漫天漫地的灰,两辆汽车同时进来,甚至彼此看不见对方。”兰州市红古区林业工作站站长常文平回忆过去的情形直摇头。
2010年10月,为解决窑街矿区四个村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消除小煤矿安全隐患,红古区对33家小煤矿一次性补偿关闭。
2013年,红古区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开始长达10年的生态治理之路。
这项工程总规划面积3100亩,分6期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危房搬迁、煤场清理、道路拓建、绿化美化等。通过10年的努力,项目已全面完成,绿化面积达到了3230亩,植树8万余株。
“现在林子里的野生动物多了,我们见过野兔、石羊、狼等,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恢复。”常文平说。
作为红古重要产煤企业,窑街煤电集团公司与红古区合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
完成固废物热电公司节能一体化改造工程和窑街供热管网集中供热改造工程,减少碳排放量9619吨。
实施瓦斯与煤层气抽采发电利用项目,形成煤层气抽采利用产业链,实现煤层气由治理向利用转变。
“仅2021年以来,我们先后投入资金2.34亿元,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固废、危险废物处置合规率、环保设施运行合格率均达到100%。”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的红古,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显著改善、经济持续增长,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Copyright © 2019-2023 火狐(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19007339号